香港聾人子女協會創會會長陳佳儀(Cindy)、執委鄭詠恩的父母都是聽障人士,二人也曾因聾人子女的身分受歧視,成長過程比起一般小朋友艱苦,因此Cindy長大後立志創立協會。Cindy和詠恩並肩到臨節目,細訴成長經歷及箇中感受。 Cindy與不少聾人子女一樣,曾抱怨為何生於聾人之家,但同時亦十分疼愛父母,希望將來能夠保護他們。聾人子女於成長環境可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壓力,Cindy對此有切身感受,所以創辦亞洲第一個聾人子女協會,希望團結一群聾人子女,發揮同行及互相守望的精神。 普羅大眾或傳媒都習慣稱呼聽障人士為聾啞人士,這個說法其實並不正確。
由於聽障人士只是聽力出現問題,但聲帶健全,透過反覆練習仍可說話,因此聾人才是合適的稱謂。詠恩與Cindy還會解釋聾人對被喚作聾啞人士的抗拒。 Cindy表示受到父母影響,自幼以手語為其母語,直至入學讀書才正式學習說話,但因害怕發音不準而被同學嘲笑,她幼年時甚少與人溝通,甚至產生自卑感。Cindy提到手語跟口語的語言文法不同,使她當初與人溝通時鬧出不少笑話。詠恩於童年成長期又有甚麼苦況?她憶述一件因母親是聾人而由喜變悲的中獎傷心事。
由於聽障人士只是聽力出現問題,但聲帶健全,透過反覆練習仍可說話,因此聾人才是合適的稱謂。詠恩與Cindy還會解釋聾人對被喚作聾啞人士的抗拒。 Cindy表示受到父母影響,自幼以手語為其母語,直至入學讀書才正式學習說話,但因害怕發音不準而被同學嘲笑,她幼年時甚少與人溝通,甚至產生自卑感。Cindy提到手語跟口語的語言文法不同,使她當初與人溝通時鬧出不少笑話。詠恩於童年成長期又有甚麼苦況?她憶述一件因母親是聾人而由喜變悲的中獎傷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