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聾人子女協會   ​CODA Hong Kong
  • 主頁
    • 關於我們
    • 會長的話
    • 核心團隊
    • 周年報告
    • 平等機會政策
  • 最新活動
    • 活動概況
    • 報名須知
    • 網誌
  • 兒童及家庭
    • 賽馬會聾人子女學習支援計劃
    • 聾人子女語言發展計劃
    • 輔導服務
    • 聾人子女日
  • 青少年發展
  • 手語證書課程
    • 手語翻譯小組
  • 資料庫
    • 媒體報導
    • 出版刊物 >
      • 述攝女影—聾人家庭婦女影集
    • 教育推廣製作
    • 聾人的親子關係​
    • 防疫親子齊齊學
  • 加入我們
    • 申請會員
    • 義工服務
    • 人才招聘
  • 捐款支持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

認識社會中被隱藏的一群 ── 聾人子女

7/26/2019

 
穿梭於有聲和無聲之間會是怎樣的感覺?物理上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不過現實中卻有一群人遊走於健聽和聾人世界之間。Hf與姚亦蔚在Words of Women中談起了社會公義,也談到社區中被隱藏的一群──聾人子女。

公義並非每個人都獲得同等的權利,
而是獲得各自應得的資源,足以活出自己。─ 姚亦蔚


何謂社會公義?
​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獲得平等待遇的權利,所謂的「公義」並非每個人獲得同等的權利,而是所有人都獲得各自應得的資源,足以讓每人都在這個地方過得精彩,活出自己。舉個例子,聾人社群被官方列為殘障人士,卻從不被殘奧或者一般奧運會所接納,為何沒有人為這個漏洞發聲?我們必須為這個社群爭取更多權利,不,應該是說,他們值得更多。

​
為何你特別關心社區?

我們與生俱來就是一個集體群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匪淺;不同背景、抱負的人聚集、住在一起,彼此所擔當的角色也不同。我們無法逃離這樣的一個空間,因此我們更應重視社會契約的意識,攜手關心這個共同的社區。


今天的聾人子女正面對甚麼挑戰?

其實,有九成的聾人子女本身都是健聽人士,所以他們四、五、六歲時已經要承擔很多「大人」才需要處理的事情,例如水電煤繳費、安裝寬頻、簽合約、管理保險等,他們往往背負的比想像中多,對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造成一定的壓力。我眼見很多聾人子女不一定接受或者對於自己的身分感到自豪,因為覺得這好像是成為了主流社會中的標籤,所以他們反而會退縮,隱藏自己。我作為聾人子女,是一個健聽的正常人,但接觸到的大多是聾人社群;遊走於健聽世界與聾人世界之間,我問自己該以甚麼身分示人?外人又能對我生活上的困難瞭解多少呢?

我們該怎樣稱呼聾人?
​

聾人往往會比較執著別人對他們的稱呼,不要用「聾啞人士」,「聾人」較為尊重和貼地。聾人有自己的文化,說話比較直接和坦誠,不要因為大家「語言」不同而不說話,社會應放下恐懼,以平常心面對他們。只要願意溝通,有心想做就做得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並不是想像中那麼遙遠。

A Little About Her

姚亦蔚Jennie,20歲,主修政治與行政學系,副修社會福利,是學生也是香港聾人子女協會(CODA Hong Kong)的秘書長。在Jennie眼中,Z世代無畏強權,是正在努力修補社會裂縫的一群。不甘於平淡也不甘於平庸的她希望能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在社區和社會公義上為香港做一點事,改變人們都聾人社群的看法。

無聲成長路

7/26/2019

 
跟陳佳儀Cindy(圖)談話,有紋有路,清脆利落,很難想像她是成長於一個寂靜的世界。她父母都是聾人,與一般小孩子不同,每天伴隨著爸爸媽媽嘴裏的「BB」、「乖乖」、「錫晒你」等聲音語言成長,Cindy從小接觸的,便是手語這視覺語言。她也坦言,她到入讀幼稚園時才開始學說話,而當嘗試講話時,才發現自己發音非常不準確,因此被人取笑,也無法與人舒暢地溝通,連社交能力也大受影響。加上Cindy出生於一個比較貧困的家庭,父母教育水平不高,婚姻關係亦不理想。在內她要經常處理父母之間的爭執,在外她年紀少少便要成為父母的翻譯員,作為爸爸媽媽與健聽世界的橋樑,處理大人世界的事情,令她自少承受不少壓力,情緒亦出現問題。

正由於自己的經歷,Cindy於5年前創立了「香港聾人子女協會」,希望幫助同樣出生於聾人家庭的健聽小朋友,過一個正常和快樂的童年。這個協會提供不少功課輔導、言語治療、社交能力培訓、家長工作坊等。Cindy說,她創立協會時,遇到不少挑戰,尤其是不少聾人父母出於自卑的心態,一心想把子女推向主流社會,根本不希望健聽的孩子們跟聾人社群有接觸。因此Cindy認為,要幫這些小孩子,首先便要教育聾人父母,讓他們認同自己作為聾人的身份,父母自覺羞恥,何來有自信心的孩子?同時也要讓這班父母重拾作為照顧者的角色,不要反過來依賴年幼的子女,幫助自己在健聽世界中生存。

今時今日扭開電視,不少新聞和廣告都伴隨著手語翻譯,可見社會對手語的重視度日益提高。Cindy相信,這班擁有雙語雙文化的健聽小朋友,日後可以發揮他們的優勢,從事手語翻譯員、聾校老師或者聾人社工等工作。不過Cindy認為大前提是,他們必須有一個健康的童年,也希望他們在成長路上,有聲的、無聲的,都可以互相扶持。

原來你咁叻: 謝憶珠

閱讀全文

遊走於無聲與有聲之間

7/19/2019

評論

 
有沒有想像過聾人父母的健聽孩子,他們的生活是如何?外面人聲沸騰,家裏卻靜如止水;在外用咀巴和聲音與人溝通,在家卻用手語和肢體語言去表達所想。這就是香港近萬名生長於聾人家庭中健聽子女的獨特生活。

或者有不少人以為,聾人的下一代都是聾人,但事實是有九成的子女都是健聽的。他們一出世時,最親暱的人都是聽不到,甚至講不到。自小缺少語言聲音刺激,反而耳濡目染,慢慢認識手語。他們自小已成為父母的翻譯員,是爸媽與健聽世界溝通的橋樑,也因此年紀小小就反過來成為父母的照顧者。但面對社會對聾人的世俗眼光,他們經常感到無奈,不知所措。街上的人指指點點,甚至惡言相向,父母卻要求子女翻譯,孩子也不知如何是好。經常目睹父母被外界歧視,子女們久而久之也內化了父母的自卑,覺得自己總是比別人欠缺甚麼。即使是日常生活,這班小朋友也面對不少困難。學校要默書,父母無法幫他們溫習;有心事,也難以輕易地跟父母訴說,令兩代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
試過有聾人媽媽告訴我,她健聽的囡囡找閨蜜傾心事,這位朋友轉告她自己媽媽,那位媽媽再以WhatsApp告知自己。本來兩母女促膝長談是一件何其平常的事情,但在這家庭卻變得迂迴曲折;也有聾人爸爸因為擔心在外面與兒子打手語會揭露自己是聾人,生怕兒子被人歧視,因此禁止兒子在外打手語。久而久之,兒子的手語生疏了,與爸爸的關係也一樣,生疏了;也有一些父母因為害怕子女的語言發展出現問題,於是把孩子交託予其他健聽人士照顧,令孩子更感到失落和孤獨。

​更無奈是,當這些生長於聾人家庭的健聽子女向外求助時,別人總覺得:「你聽到嘢,有乜問題?」他們長期活於聾人和健聽世界的夾縫中,在成長旅途上面對不少看不到的障礙。慶幸有有心人,專門協助這班手語口語並用的健聽小朋友(圖),助他們活出自信。下次與大家分享。
​

AM730 原來你咁叻: 謝憶珠

評論
    Picture

    媒體報導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一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九月 2017
    四月 2017
    十月 2016
    五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十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九月 2013
    八月 2013
    六月 2013
    九月 2009

圖片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聾人子女及其家人的認可慈善團體 (91/13988)
​
CODA and their families (Approved Charitable Donations)

©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 主頁
    • 關於我們
    • 會長的話
    • 核心團隊
    • 周年報告
    • 平等機會政策
  • 最新活動
    • 活動概況
    • 報名須知
    • 網誌
  • 兒童及家庭
    • 賽馬會聾人子女學習支援計劃
    • 聾人子女語言發展計劃
    • 輔導服務
    • 聾人子女日
  • 青少年發展
  • 手語證書課程
    • 手語翻譯小組
  • 資料庫
    • 媒體報導
    • 出版刊物 >
      • 述攝女影—聾人家庭婦女影集
    • 教育推廣製作
    • 聾人的親子關係​
    • 防疫親子齊齊學
  • 加入我們
    • 申請會員
    • 義工服務
    • 人才招聘
  • 捐款支持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