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聾人子女協會   ​CODA Hong Kong
  • 主頁
    • 關於我們
    • 會長的話
    • 核心團隊
    • 周年報告
    • 平等機會政策
  • 最新活動
    • 活動概況
    • 報名須知
    • 網誌
  • 兒童及家庭
    • 聾人子女學習支援計劃
    • 聾人子女語言發展計劃
    • 輔導服務
    • 聾人子女日
  • 青少年發展
  • 手語證書課程
    • 手語翻譯小組
  • 資料庫
    • 媒體報導
    • 出版刊物 >
      • 述攝女影—聾人家庭婦女影集
    • 教育推廣製作
    • 聾人的親子關係​
    • 防疫親子齊齊學
  • 加入我們
    • 申請會員
    • 義工服務
    • 人才招聘
  • 捐款支持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

聾人子女主持節目 成長經歷高低跌宕 矢志為聾人發聲

2/26/2022

評論

 
疫情下是否夢想就會被磨滅呢?不是。鄭詠恩就剛抵達蘇格蘭,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

詠恩是聾人的子女,小時候曾經歷被人以為玩電話,恐嚇要找警察捉她;感到委屈不知找誰傾訴,曾有衝動跳樓自殺;初中被送到寄宿學校,以為被遺棄變得反叛。

但今天31歲的她,已長大成人,除了為港台主持聾人訪談節目《唔聲唔聲講你聽》,更將會穿梭德國、芬蘭及蘇格蘭三地,目的是完成歐洲手語傳譯碩士課程,更希望能將它帶到亞洲,讓聾人的日常生活可以更加自主。

​可以說,鄭詠恩是生長在被一般人認為輸在起跑綫的家庭裏,父母都是聾人,可幸三兄弟姊妹都是健聽人士。正因為父母的聽障問題,身為大姐姐的詠恩,就算是小小年紀,也要肩負為父母打點日常事務的工作。

「我記得我九歲、十歲的時候,因為無手語繙譯,我要幫父母打電話去銀行處理事務,對方就說︰『細路唔好玩電話噃,我找差人拉你㗎!』那時候我的認知是警察只是捉壞人,但我不是壞人啊!因為還小,不知怎樣回應大人的誤解。」

由於不懂如何排遣經常被誤解所積聚的情緒,詠恩說「晚晚喊濕個枕頭」。「細細個接收不同方面的負面情緒,別人話你好慘,就覺得自己好慘,心理承受不到。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就試過走出窗台想跳下去,但幸好那時候爸媽說外面凍,叫我行返入內,但他們不知道我想自殺。」

初中父母因想詠恩學會獨立,將她送到寄宿學校。「但我不明白,我覺得他們好像不要我,被人拋棄,所以我就算一周可以返屋企一次,我都不返,去同學家裏過夜。」那時候詠恩感到很迷茫,很多聾人子女讀書都不佳,很早輟學出來工作,她是否一樣命運呢?

這困局直到有教會的姊妹致電給詠恩,才出現曙光。「舍監話有人找我,我覺得很奇怪,因為沒有太多朋友,好似在監獄突然有人來探望我般。當她問我︰『你最近怎樣啊?』我就開始喊,不知怎樣說。結果她願意作我的監護人幫我轉校,那一刻,好像有道光將我帶離黑暗。」

因為缺乏溝通,不理解父母的苦心,詠恩心裏總是有根刺,覺得父母不對,但她說可幸父母是基督徒,一直有帶三姊弟返教會。「是信仰幫我排解,是信仰叫我原諒父母,而教會兄弟姊妹又和我一起成長,所以其他聾人子女都覺得我比他們正面。」

成立聾人子女協會自救

詠恩說有些聾人子女是不想讓別人知道父母是聾人的,但她不介意。「認識自己多了,更接納自己,明白父母的難處,接納他們。」

2013年,她與一班同路人--聾人子女,成立聾人子女協會(Child Of Deaf Adults,CODA),大家分享彼此的經歷,特別有共鳴。「我們許多都有同樣的經歷,譬如想過自殺、有離家出走等等。因此我們成立協會,不單凝聚互吐心聲,交流面對問題的心得,而且感覺不是孤單,有同路人一起。」

詠恩說社會上很多時候認為聾人沒有能力,於是會叫他們將子女交給其他人照顧,這種自卑的情緒,亦會影響到下一代。「我父母的上一代,也不是太懂得與子女溝通,因此我的父母沒有榜樣,可以學習怎樣與下一代溝通,因此我們希望成立協會幫返自己,停止這個惡性循環不斷loop下去。」所以協會設計了一些家長講座,請專家主講。「無理由由子女教返父母如何做父母吧!」

期望幫助聾人生活自主

不懂手語的人會好奇詠恩最初是如何在家中學懂手語,她總會說︰「你們如何學識廣東話,我就如何學識手語。」但懂手語不代表喜歡做繙譯。「我以前好憎做繙譯,小學的時候手語不太好,大人就會質疑你,父母就說你的手語不夠好,健聽人士就會問你想講甚麼,兩頭不到岸,很大的負擔。」但事實是父母看醫生,也要找小朋友如她做繙譯,這實在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所以,我小時候的願望是長大後做醫生,希望父母能聽到,可以叫我的名字,因為我很羡慕其他同學仔,父母對他們的照顧。」但今天她的目標更遠大,希望聾人可以生活自主。

甚麼是生活自主?詠恩說香港很多服務都要用電話確認,但聾人便辦不到,簡單如報警也有難度,當然最切身最基本便是看醫生,有不少醫生都不接受視像繙譯。而最叫她難忘的,是有一次她的聾人朋友被車撞倒,送了去急症室。「由於我是她的朋友,不能做繙譯,以免夾雜情緒,不能冷靜,所以我扮是聾人,說病人需要手語繙譯,但可惜無一次聾人成功得到有手語繙譯的協助。」

另一次,詠恩父親去看牙醫,也沒有安排手語繙譯。那時候詠恩正好當老師在教員室,見周圍無人,惟有硬着頭皮作視像繙譯。「我見父親邊拿着個電話,邊擘大個口,瞓在牙醫床上,我見到都辛苦。」

從憎恨手語傳譯到發憤讀書推廣

因此由昔日不喜歡做繙譯,今天她積極去增值培訓。「在香港手語傳譯員大約有66人,而2015年的統計數字,香港的聽障人士就有15萬,當中包括老年退化、職業性失聰、弱聽等,而當中聾人也有7,000。」但詠恩說無人口普查,這數字不知從何而來,相信需要手語繙譯的人士不止這個數目。

「在美國有法例,只要有聾人參加的活動,就要有手語繙譯。」在香港這情況當然罕見,因此,詠恩在中學的時候,在教會便積極學好手語繙譯。「手語繙譯有趣的地方是需要不斷學習,因為每一個範疇都要跟熟悉的繙譯員去學習。我的強項是新聞、體育及藝術,我試過在舞台劇做視形手語傳譯,連槍聲、鐘聲及樹葉落的聲音都要好visual繙譯,希望聾人觀賞時的體驗和健聽人士一樣。」

她更主動地出席國際性會議,如2019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聾人大會、國際聾人子女會議及國際手語傳譯會議等等。「我是自己俾錢去參加,有許多歐美學者,甚至非洲也有學者,但就沒有亞洲的學者。因為無香港代表,我便變成代表香港,亦因此2023年在韓國濟州島舉行的國際手語傳譯會議,我便成為籌委會的成員之一。」

至於近日她更開始攻讀歐洲手語傳譯碩士課程,目的是希望在亞洲區也能舉辦這個課程。「我們不是學習他們那套手語,而是學習繙譯理論、政策推廣及爭取等。因為手語繙譯不夠專業,是不能夠幫助聾人,所以政策、生活、繙譯的培訓是相輔相成的。」

自言不是讀書材料的詠恩,會考只有13分,預科成績2D2F,要讀兩年副學士才可以升上珠海學院攻讀中文系,但她沒有氣餒。「我好大年紀才畢業,真是硬着頭皮讀書,而這課程也很難讀。」詠恩有位朋友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做繙譯,因為那裏有一位聾人研究員,那代表聾人在當地只要努力,也可以找到好工,可以生活自主,她的心願是希望他日香港的聾人也能這樣。
---------------------------------
罕見聾人訪談節目《唔聲唔聲講你聽》

雖然2012年開始,鄭詠恩開始為聾人夫婦在婚禮上做繙譯,也有為一些學校及活動的開學禮、閉幕禮作主持,但作為素人,上電視做節目主持,還是首次。「總共有22集,一開始時好緊張,好多懶音,又食螺絲,又要背稿,但學到很多東西,見返很多舊朋友,又認識很多專家。」

這個幾乎是電視界首次有關聾人的訪談節目,每集都會討論不同的話題,邀請不同嘉賓(聾人家人、老師、有關團體代表、手語研究員、言語治療師等)出席,並且有聾人和手語繙譯員伴隨在旁參與討論,分享經歷及見解,讓大家可以走入聾人的內心世界。

「除了講聾人家庭之間關係那一集,我很感動外,我最深刻印象是講CODA那一集,聽CODA講自己的故事就眼濕濕,我要捂住個鼻,因為鼻水也出來了,所以不好意思要暫停錄影,執下眼耳口鼻才繼續錄影。」詠恩說。

節目一半是訪問,另一部分是聾人絮語,會有二、三十位聾人分享。譬如會問:你有沒有人生目標啊?你會怎樣打周潤發的名字?「大家都覺得這是『彩蛋』部分,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演繹,我也有邀請父母做嘉賓。」

《唔聲唔聲講你聽》逢星期三6:30pm在港台電視31播映。

香港經濟日報副刊報導
​作者:何小雲
責任編輯:黃鑑江

評論
    Picture

    媒體報導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一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九月 2017
    四月 2017
    十月 2016
    五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十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九月 2013
    八月 2013
    六月 2013
    九月 2009

圖片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聾人子女及其家人的認可慈善團體 (91/13988)
​
CODA and their families (Approved Charitable Donations)

©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 主頁
    • 關於我們
    • 會長的話
    • 核心團隊
    • 周年報告
    • 平等機會政策
  • 最新活動
    • 活動概況
    • 報名須知
    • 網誌
  • 兒童及家庭
    • 聾人子女學習支援計劃
    • 聾人子女語言發展計劃
    • 輔導服務
    • 聾人子女日
  • 青少年發展
  • 手語證書課程
    • 手語翻譯小組
  • 資料庫
    • 媒體報導
    • 出版刊物 >
      • 述攝女影—聾人家庭婦女影集
    • 教育推廣製作
    • 聾人的親子關係​
    • 防疫親子齊齊學
  • 加入我們
    • 申請會員
    • 義工服務
    • 人才招聘
  • 捐款支持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