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聾人子女協會   ​CODA Hong Kong
  • 主頁
    • 關於我們
    • 會長的話
    • 核心團隊
    • 周年報告
    • 平等機會政策
  • 最新活動
    • 活動概況
    • 報名須知
    • 網誌
  • 兒童及家庭
    • 聾人子女學習支援計劃
    • 聾人子女語言發展計劃
    • 輔導服務
    • 聾人子女日
  • 青少年發展
  • 手語證書課程
    • 手語翻譯小組
  • 資料庫
    • 媒體報導
    • 出版刊物 >
      • 述攝女影—聾人家庭婦女影集
    • 教育推廣製作
    • 聾人的親子關係​
    • 防疫親子齊齊學
  • 加入我們
    • 申請會員
    • 義工服務
    • 人才招聘
  • 捐款支持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

夾在有聲與無聲世界之間 聾人子女成立協會盼助同路人

6/3/2019

評論

 
圖片
在聾人的寂靜世界和健聽人士的吵鬧世界之間,有一班聾人子女(Children of Deaf Adults,CODA)夾在其中,擔當兩個世界的橋樑,同時卻承受著兩方的壓力。聾人父母不理解健聽文化,難以教導健聽子女口語,但子女手語能力有限,影響雙方溝通。這樣的成長背景下,有聾人子女對自己的身份感困擾,隱藏自己;同時也有人認為是上天恩賜的身份,致力游走兩個世界,幫助同路人,推動聾健共融。
33歲蘇劍雲和弟弟都生於聾人家庭,父母自嬰兒時就失去聽力,他表示,雖然兒時有保姆教導說話,但父母身處聾人世界,從不會教導兩兄弟何謂健聽人士的「禮貌」。他舉例,小時候從不知道見到長輩要「叫人」,也不知道進入別人房間前要敲門,因此與他人相處比較困難,要到長大後才慢慢了解「禮貌」是怎樣一回事。
不少反叛期青少年都覺得父母說話煩厭,選擇敷衍應對,但聾人父母只能強迫子女看他們打手語,令壓力加倍,累積下變得更反叛。蘇的弟弟就是不能忍受父母事事問,妨礙工作,去年更直接搬走,連手機號碼也換掉,只能由蘇作中間人聯絡。
聾人子女陳佳儀則分享,除了在外界處處「撞板」,他們在家裡溝通同樣易有障礙。她指自己手語「也也烏」,只能和父母簡單溝通,交流甚少,停留在「食飯沒有?」的對話,親子關係雖說不上差,但有點疏遠。不過,另一方面父母認為子女懂說話,會覺得子女與外間溝通理所當然;外間又覺得他們懂得和聾人溝通,最終要承受雙方的壓力,例如當家中有事要報警,家人和警察都會依賴小孩,但實際他並不懂處理。
陳表示,許多聾人子女在壓力下會感到自卑,對自己身份感到迷茫,隱藏自己,而她則因信仰關係,另她有使命感,故在2013年成立聾人子女協會,為聾人家庭提供綜合家庭服務,包括教導聾人父母教導子女的方法、為小孩提供語言學習支援、家庭支援及提供手語教育等,推動「聾健一家親」。

蘇認為,聾人父母過份依賴子女,是源於聾人教育問題,手語對於聾人更加直接易明,但他們在學校只學難度十分大的讀唇,令不少人對學習卻步,知識水平較低,直到近年才有所改變,因此他長大後選擇成為手語翻譯和導師,在電視節目提供服務,助聾人、聾人子女和健聽人士更多認識手語。不過,有聾人始終不願讓外人知道自己情況,蘇坦言,父母直到現在都不喜歡他教手語,認為是羞辱他們。

協會發展6年,現時正服務逾150個家庭,核心義工有約20人,陳佳儀雖為創辦人,卻是全職義務營運,職員則只有蘇劍雲和20歲的大學生姚亦蔚。協會正獲會址業主基滙資本協助,籌備在7月舉辦CODA日活動,促進聾人家庭親子關係,陳稱,希望健聽家庭都可參加活動,讓雙方開眼界,拉近兩個世界。
報導內文
評論

聾人被誤送青山 揭手語翻譯不足 聾人子女盼改變「零支援」困局

6/3/2019

評論

 
如果說到無障礙環境,你第一樣聯想到的場面是甚麼?資深手語翻譯員蘇劍雲表示:「搭升降機有凸字、坐輪椅嘅有無障礙通道,令佢哋可以暢通無阻…咁聾人呢?」
手語是一種使用肢體動作、臉部表情表達意思的語言,主要使用者和使用對象是聾人。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顯示,在2013年香港聽覺有困難人士為15.5萬人,然而按照政府與香港復康聯會、社聯早前定立的《香港手語翻譯員名單》,現時只有53個符合基本條件的手語翻譯員;手語翻譯員嚴重不足,其實正正反映社會對聾人權益、手語文化的不重視,受影響的不單聾人,亦影響聾人子女、CODA(Child Of Deaf Adults)。
有CODA不甘聾人社群的權益受忽略,在6年前成立香港聾人子女協會,開手語班以至為聾人家庭提供各種協助,冀為聾人社群加強支援,改善聾人「零支援」的現況。

CODA:香港社會仍並不太接納手語
要了解香港手語翻譯員有多不足、社會怎冷待手語文化,就必須要提到2016年聾人被送到青山醫院的事件:2016年11月某日,聾人廖先生因與家人爭執,卻被家人報警稱有「精神病」。而警員接報到場後,因為警員不懂手語也無尋求手語翻譯,只聽其母說法,遂將廖送往屯門醫院急症室,最後卻又因院方未有安排手語翻譯,廖因而被送入青山醫院留院7天,期間更被老闆當作無理曠工而遭辭退。
事隔多年,情況又如何?「手語翻譯員係完全唔足夠。」身為聾人子女CODA的陳佳儀稱,香港社會環境仍並不太接納手語,即使想要在活動中爭取手語翻譯,亦相當困難:「比如想喺一啲節目嘅司儀旁邊做手語,都唔得,要喺台下做(打手語)。」她指出,理解對方並非歧視聾人,可能只是因為要顧及活動觀感。然而,這些考量,往往令手語翻譯在不同的節目、活動中缺席。

不少人誤以為文字可照顧聾人需要
有超過十年手語翻譯經驗的手語翻譯員蘇劍雲亦提到,「搭升降機有凸字、坐輪椅嘅有無障礙通道,令佢哋可以暢通無阻…咁聾人呢?」他指出,不少人會認為一般文字已可以照顧聾人需要,但大家都忽略是聾人教育水平未必高,加上手語與說話的文法不同,所以聾人閱讀文字上「都係差啲」。在這個情況下,蘇劍雲直言:「咁咪啫係近乎零支援囉?」

專職社工不足 聾人家庭難獲合適服務
事實上,除了手語支援服務不足,他指其他針對聾人的支援服務一樣並不足夠:「但政府、社會都以為已經足夠。」他又指,現時能服務聾人的社工也只有兩至三個。也許有人會認為社工無能否服務聾人之分,但他提到,社工必須要熟悉、了解聾人的文化,才能解決到聾人的困擾。
當中,如要為聾人之間作婚姻調解等等,「(CODA)會覺得你(社工)都係唔明」。他稱往往最後社工不明白聾人的情況,只好按既定標準完成「工作」,結果當然強差人意。

以上的情況,大多數的CODA都曾經面對過;而不甘於現況的陳佳儀決定動起來,在聾人社群中尋找同樣有著CODA身份的有志之士,當中亦包括蘇劍雲,他們遂於2013年創立香港聾人子女協會,2015年更成功註冊成為公共慈善機構,成為亞洲第一個成功註冊的CODA會。現時在協會擔任手語導師的蘇劍雲指出,聾人並非智力水平有問題,但只是因為與社會語言不通,才會令聾人一代影響一代。他直言,如果政府能夠做好整個配套,如加強手語支援,減低社會對手語的反對聲音:「做法睇落好微小,但其實可以影響好多嘢。」他認為聾人的發展及將來亦會變得更好。
現時協會除了提供手語翻譯服務,亦會開設手語班、為聾人提供心理輔導、聾人父母支援、家庭調解等等。CODA作為聾人社會及有聲世界的橋樑,蘇劍雲指CODA更了解兩邊世界的文化,也更明白聾人的處境。

父親聽力轉差釀爭拗 女兒學助人自助
而作為CODA會活躍份子的姚亦蔚,中學時父親因年邁而聽力變弱。當年的她發現父親聽力變弱,對父親而言當然是大打擊,但不了解情況的自己及家人,也會因溝通問題與父親不時有爭拗。目睹父親情況慢慢轉變,她於是在網上尋找有關的資訊,無意間找到協會,最後更成為了協會的幹事。由原來不認識CODA,到加入協會成為一份子,姚亦蔚稱是因為知道協會並非只是幫助聾人,而是幫助整個聾人社群的家庭,協助CODA的成長。在加入的短短一個月,她透過家訪已發現其實每一位CODA都相當獨立、語言能力強,直言其實因為環境因素,CODA往往有比起常人更高的天資或天賦:「外人會覺得小朋友呢個身份好慘,但其實我覺得應該要為CODA呢個身份自豪。」

協會創立至今已達6年,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陳佳儀稱,目前已有超過300個會員逾100個義工。曾經以協會身份出席過國際性的CODA會議,她發現世界各地的協會都只是聚會形式,真正推動、爭取社群權益少之又少。而香港的協會短短幾年間已達到一定規模,得來不易。她提到,部分現存的聾人組織未能照料到聾人家庭層面,她希望藉家訪、家庭調解等,拉近、修補CODA及其家人的關係,並冀望藉公眾教育令更多人了解CODA以及聾人社群,從而達到協會宗旨:「聾健一家親」。
報導內文
評論
    Picture

    媒體報導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一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九月 2017
    四月 2017
    十月 2016
    五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十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九月 2013
    八月 2013
    六月 2013
    九月 2009

圖片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聾人子女及其家人的認可慈善團體 (91/13988)
​
CODA and their families (Approved Charitable Donations)

© 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 主頁
    • 關於我們
    • 會長的話
    • 核心團隊
    • 周年報告
    • 平等機會政策
  • 最新活動
    • 活動概況
    • 報名須知
    • 網誌
  • 兒童及家庭
    • 聾人子女學習支援計劃
    • 聾人子女語言發展計劃
    • 輔導服務
    • 聾人子女日
  • 青少年發展
  • 手語證書課程
    • 手語翻譯小組
  • 資料庫
    • 媒體報導
    • 出版刊物 >
      • 述攝女影—聾人家庭婦女影集
    • 教育推廣製作
    • 聾人的親子關係​
    • 防疫親子齊齊學
  • 加入我們
    • 申請會員
    • 義工服務
    • 人才招聘
  • 捐款支持
    • 支持機構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