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於有聲和無聲之間會是怎樣的感覺?物理上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不過現實中卻有一群人遊走於健聽和聾人世界之間。Hf與姚亦蔚在Words of Women中談起了社會公義,也談到社區中被隱藏的一群──聾人子女。
公義並非每個人都獲得同等的權利,
而是獲得各自應得的資源,足以活出自己。─ 姚亦蔚
何謂社會公義?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獲得平等待遇的權利,所謂的「公義」並非每個人獲得同等的權利,而是所有人都獲得各自應得的資源,足以讓每人都在這個地方過得精彩,活出自己。舉個例子,聾人社群被官方列為殘障人士,卻從不被殘奧或者一般奧運會所接納,為何沒有人為這個漏洞發聲?我們必須為這個社群爭取更多權利,不,應該是說,他們值得更多。
為何你特別關心社區?
我們與生俱來就是一個集體群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匪淺;不同背景、抱負的人聚集、住在一起,彼此所擔當的角色也不同。我們無法逃離這樣的一個空間,因此我們更應重視社會契約的意識,攜手關心這個共同的社區。
今天的聾人子女正面對甚麼挑戰?
其實,有九成的聾人子女本身都是健聽人士,所以他們四、五、六歲時已經要承擔很多「大人」才需要處理的事情,例如水電煤繳費、安裝寬頻、簽合約、管理保險等,他們往往背負的比想像中多,對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造成一定的壓力。我眼見很多聾人子女不一定接受或者對於自己的身分感到自豪,因為覺得這好像是成為了主流社會中的標籤,所以他們反而會退縮,隱藏自己。我作為聾人子女,是一個健聽的正常人,但接觸到的大多是聾人社群;遊走於健聽世界與聾人世界之間,我問自己該以甚麼身分示人?外人又能對我生活上的困難瞭解多少呢?
我們該怎樣稱呼聾人?
聾人往往會比較執著別人對他們的稱呼,不要用「聾啞人士」,「聾人」較為尊重和貼地。聾人有自己的文化,說話比較直接和坦誠,不要因為大家「語言」不同而不說話,社會應放下恐懼,以平常心面對他們。只要願意溝通,有心想做就做得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並不是想像中那麼遙遠。
A Little About Her
姚亦蔚Jennie,20歲,主修政治與行政學系,副修社會福利,是學生也是香港聾人子女協會(CODA Hong Kong)的秘書長。在Jennie眼中,Z世代無畏強權,是正在努力修補社會裂縫的一群。不甘於平淡也不甘於平庸的她希望能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在社區和社會公義上為香港做一點事,改變人們都聾人社群的看法。
公義並非每個人都獲得同等的權利,
而是獲得各自應得的資源,足以活出自己。─ 姚亦蔚
何謂社會公義?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獲得平等待遇的權利,所謂的「公義」並非每個人獲得同等的權利,而是所有人都獲得各自應得的資源,足以讓每人都在這個地方過得精彩,活出自己。舉個例子,聾人社群被官方列為殘障人士,卻從不被殘奧或者一般奧運會所接納,為何沒有人為這個漏洞發聲?我們必須為這個社群爭取更多權利,不,應該是說,他們值得更多。
為何你特別關心社區?
我們與生俱來就是一個集體群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匪淺;不同背景、抱負的人聚集、住在一起,彼此所擔當的角色也不同。我們無法逃離這樣的一個空間,因此我們更應重視社會契約的意識,攜手關心這個共同的社區。
今天的聾人子女正面對甚麼挑戰?
其實,有九成的聾人子女本身都是健聽人士,所以他們四、五、六歲時已經要承擔很多「大人」才需要處理的事情,例如水電煤繳費、安裝寬頻、簽合約、管理保險等,他們往往背負的比想像中多,對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造成一定的壓力。我眼見很多聾人子女不一定接受或者對於自己的身分感到自豪,因為覺得這好像是成為了主流社會中的標籤,所以他們反而會退縮,隱藏自己。我作為聾人子女,是一個健聽的正常人,但接觸到的大多是聾人社群;遊走於健聽世界與聾人世界之間,我問自己該以甚麼身分示人?外人又能對我生活上的困難瞭解多少呢?
我們該怎樣稱呼聾人?
聾人往往會比較執著別人對他們的稱呼,不要用「聾啞人士」,「聾人」較為尊重和貼地。聾人有自己的文化,說話比較直接和坦誠,不要因為大家「語言」不同而不說話,社會應放下恐懼,以平常心面對他們。只要願意溝通,有心想做就做得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並不是想像中那麼遙遠。
A Little About Her
姚亦蔚Jennie,20歲,主修政治與行政學系,副修社會福利,是學生也是香港聾人子女協會(CODA Hong Kong)的秘書長。在Jennie眼中,Z世代無畏強權,是正在努力修補社會裂縫的一群。不甘於平淡也不甘於平庸的她希望能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在社區和社會公義上為香港做一點事,改變人們都聾人社群的看法。